内蒙古金融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
国际刊号:1003-7977
国内刊号:15-1123/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7737 人次
 
    本刊论文
内蒙古产业定位选择研究

一、内蒙古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十一五”以来,三次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2005年的15.7:44.1:40.2调整为2012年的9.1:55.4:35.5,逐步实现了我区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二)农牧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252.8亿公斤,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10位,比2011年增产141亿公斤。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1亿头(只)。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持续增加,全区完成保护性耕作1548万亩,推广面积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
  (三)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工业体系
  内蒙古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总体上看,工业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重化工业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业一直以重工业为主导,重工业无论在总产值上还是在比重上都远高于轻工业。201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结构为27:63。
  2.投资依赖程度高
  内蒙古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2012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5%以上,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业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且投资的贡献率较低。
  (四)服务业地位有待增强
  2012年内蒙古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30.5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左右。
  1.增速相对缓慢,比重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全区服务业年均22%的增长速度虽然不算太慢,但依旧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导致我区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40.2%下降到2012年的35.5%,七年下降了4.7个百分点。
  2.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服务业主体
  从2005—2012年第三产业各个行业发展情况看,规模最大的两个行业依旧是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1.1%;批发和零售业占到了25.1%。
  二、内蒙古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一般而言,产业定位及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到区域内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状况、资源禀赋条件、市场需求能力以及产业政策等。
  (一)产业结构所处阶段
  从内蒙古的产业结构看,内蒙古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7:44.1:40.2调整为2012年的9.1:55.4:35.5。从内蒙古的就业结构看,就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53.8:15.7:30.5调整为2012年的44.7:18.1:37.2。这种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目前内蒙古工业化大致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因此,为保持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需要依靠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拉动。
  (二)资源禀赋
  内蒙古的绿色资源得天独厚。全区拥有13亿亩草原、3.6亿亩森林,人均耕地4.3亩,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五大牧区和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从2008年起,每年提供200亿斤商品粮,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六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牛奶、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这都为内蒙古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内蒙古是矿产资源大区。煤炭资源总储量超过7000亿吨,居全国首位;天然气保有储量643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稀土保有储量7893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同时,高岭土、湖盐、石膏、天然碱等矿种优势明显,硅矿资源丰富。这为内蒙古建设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支撑。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我区草原、森林、冰雪、山地、湿地、沙漠、温泉、湖泊、地质奇观以及民俗文化、文物古迹等特色旅游资源,促使内蒙古成为“草原避暑游”、“生态休闲游”、“冬季冰雪游”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围绕积淀深厚的草原文化、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形成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为代表的享誉国内外的文化节庆品牌,将使内蒙古的文化旅游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市场需求旺盛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本、产业“北上西移”的步伐加快和周边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和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1.绿色、安全、优质食品成为消费新热点
  无论是从满足市场需求,还是从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角度看,发展绿色食品既是内蒙古发挥优势的客观需要,也是现实选择。从总体看,内蒙古农牧业资源环境受污染程度不大,为发展绿色、安全农畜产品生产创造条件。
  2.能源重化工产品需求将稳步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在沿东部海地区布局了一批重化工项目,这些重化工项目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十五”以来,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再一次提出了工业“适度重型化”和“重型化”战略,在政府的主导下,继续传统的重化工业发展道路,对一次性能源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现有重化工业布局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依旧是能源净输入区域,西部地区作为主要能源输出区域的现实没有改变,并且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3.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保持强劲势头
  国家加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为稳定内蒙古能源、化工、冶金和建材等原材料生产提供重要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将继续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的位置,突出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领域。这都将促使内蒙古与基建相关的水泥、钢铁、建筑建材等行业长期受益。
  三、内蒙古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进入新时期,内蒙古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能否在国家产业分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的需求。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定位,其中重要的战略定位就是把内蒙古定位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大国家级基地。这是第一次把内蒙古的产业上升到国家层面并加以明确,充分凸显出内蒙古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国务院[2009]38号文件的出台,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六大行业为产能过剩行业,采取的是既有控制,又有引导的措施,对产能过剩的行业继续扩大产能的投资项目坚决抑制。显而易见,产能过剩行业正是内蒙古的优势所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经济的发展。《意见》出台后,应该在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流域有所放松,有所突破。同时合理确定内蒙古节能减排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这些政策对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是巨大而长远的。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应逐步建立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要支柱,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为补充,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衔接和融合的产业体系。
  结合内蒙古内外部的发展环境,综合研判内蒙古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资源型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紧扣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应积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破解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循环锁定问题,加速提升参与国内产业分工的地位,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内蒙古金融研究》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内蒙古金融研究》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